冠状病毒是怎么引起的?
2019年12月底,中国武汉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平均是5天,发病的初期症状像是感冒,例如发烧、咳嗽和喉咙痛。接着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会危及性命。 目前,已经鉴别了7种病毒,这些病毒可分为4类。
在2019年的12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此次疫情的报告。报告中提到新型冠状病毒与 SARS 病毒有 70% 的相同序列 但引起此次疫情的毒株与引起SARS的疫情毒株完全不同。这次疫情的病毒似乎并不来自动物(比如蝙蝠),而是通过未知的中间宿主传播的。
随着疫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病毒不是来源于蝙蝠,而有可能是通过其他中间宿主传播。因为从穿山甲体内分离的病毒毒株与新冠病毒基因组进化分枝关系近,而与SARS病毒不同,提示该病毒可能经由中间物种传染给人[8]。 在2月7日的最新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虽然当前正在研制中的疫苗和药品令人鼓舞,但需要更多研究来确认安全性并评估有效性。同时指出,阻止病毒传播的最大力量来自于公共卫生措施,包括检疫、隔离、追踪接触者和医疗处置。目前没有可靠证据表明具有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或防止新型冠状病毒。
2. “非传染性疾病”并非指“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 很多人看完上面的新闻都会有个疑问,那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肉类食品里是否含有致癌物?这个新闻中提到的“非传染性疾病”是不是就指的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呢? 因为我们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喝酒、暴饮暴食和不运动等等。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的是太吓人了……我吃块肉都能致癌吗?! 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确实有「膳食因素」这一项,其中就包括食盐、辣椒、胡椒等调料,还有水果蔬菜等食物。但请注意,这里说的致癌物是指「对肿瘤的发生起作用」,而不是直接致癌物质。也就是说,这些物质虽然是致癌物,但是致癌的机制是通过化学诱变性来引起的,并不是直接导致基因突变。
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加工肉制品(如熏肉、香肠、腊肉等)有可能导致消化道癌,而腌制蔬菜与咸菜则可能增加食管癌的风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这么危险,那就少吃点肉类好了。可是不吃肉只会让你得另一种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症。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素,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蛋白质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没有它,人体就会患有营养缺乏症。严重的蛋白质缺乏症可导致死亡。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出现高蛋白摄入过量导致的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风险上升。科学、平衡的膳食很重要。 只要保持膳食均衡,肉类是可以正常食用的,不用听到「致癌物」三个字就“弃肉食素”。